第一单元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常见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常见的规律,世界观是大家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怎么看和根本看法。)
2. 哲学源自大家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源自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大家对客观世界和生活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常见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可以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备能动的反用途。)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看法,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的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办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年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的的哲学才是自己年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最重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看法才是。)
13.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可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可以只不过顺从自然。)
16.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我们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进步有其客观规律。)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质,使事物处于显着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质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些根本属性,可能不是显着的变化。)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借助但不能改变。)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直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块儿,但二者并不一直统一的。)
21. 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用途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首要条件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借助规律,但不可以改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闻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 意识促进事物的进步。(提醒:不一样的意识有不一样的反用途,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进步。)
27. 意识的能动用途表目前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用途。(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 物质与意识不可离别,相互依靠。(提醒:不可以理解为相互依靠,意识依靠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以外而存在的。)
29.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0.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觉得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看法。)
31. 意识具备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备科学预见性。)
32.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 认识的不断健全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 认识的进步具备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进步受主客观原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 原有些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进步。)
37.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永恒的真理,也没有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8.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 实践是大家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提醒:是大家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0.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提醒:实践具备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没有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不过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1.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没有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意识参与的实践是没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没有。)
4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渠道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 错误认知不是源自实践,正确认识才源自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源自实践。)
44. 实践是认识的要紧来源,认识进步的唯一动力和唯一渠道,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进步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渠道包含实践和间接经验。)
45.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准则。(提醒:实践才是唯一准则。)
46. 三个有益于标准不承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准则。(提醒:三个有益于标准是把大家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进步。)
47.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 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假如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
49. 联系、进步、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提醒:联系和进步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0.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提醒:实践不可以割断联系,联系具备客观性。)
51.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备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2. 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3. 重点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用途。(提醒:重点部分的功能在肯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用途。)
54. 事物联系是客观的,大家没办法改变。(提醒:大家可以参考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况,创造条件打造新的联系。)
55. 整体功能一直大于每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适当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6. 重点部分对整体起决定用途。(提醒:需要在肯定条件下。)
57. 进步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进步。(提醒:并不是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进步,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进步。)
58. 进步就是曲折的运动。(提醒:事物的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9. 事物的进步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提醒:进步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进步是前进与上升。)
60. 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不同。)
61. 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着的变化中。(提醒:事物进步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非总处在渐进和不显着的变化中。)
62.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进步过程中的质变。(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进步过程中的量变。)
63. 事物的联系是常见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64. 任何变化都是进步。(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进步。)
65.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现的事物可能不是新事物,不可以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66. 没质变就没进步,所有些质变都是进步。(提醒:质变可能不是进步,进步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67.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提醒:矛盾具备客观性,不可以消除矛盾。)
68. 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同一性。(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9. 即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会相互转化。(提醒:主次矛盾在肯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70. 在事物进步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用途。(提醒:在事物进步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用途。)
71.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能缓和。(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能调和。)
7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常见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73.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我们的优缺点。(提醒:不可以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缺点。)
74. 矛盾是事物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益于事物的进步。(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可以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能妨碍事物的进步。)
75. 大家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源于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而这类事物中包括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提醒: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己运动的结果,不是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76. 矛盾的常见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寓于常见性之中。(提醒:常见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括常见性。)
77. 常见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78. 主要矛盾就是急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只须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提醒:二者不可以划等号,由于在特殊的状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不过获得成功的重点。)
79. 丰富的专业常识是革新思维的源泉。(提醒:实践是革新思维的源泉。)
80. 拟定革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正确反映年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81. 理论革新决定实践革新。(提醒:实践革新决定理论革新。)
82.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革新。(提醒:实质是扬弃。)
83. 革新是大家思维的产物。(提醒:革新不能离开人的思维,但革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84. 进步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提醒: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85. 革新就是科技革新。(提醒:革新包含实践革新、理论革新、规范革新、科技革新、文化革新等。)
第四单元
86. 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起推进用途。(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有哪些用途具备双重性。)
87. 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础。)
88. 人的欲望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提醒:推进生产力进步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8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进生产力的进步。(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情况时,才推进生产力的进步。)
90. 上层建筑反用途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合适经济基础情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提醒:上层建筑合适经济基础情况只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健全。只有当上层建筑为一流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进社会进步。)
91. 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92. 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提醒: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备不同有内涵。)
93. 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94.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95. 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96. 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客观的评价标准。(提醒: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7. 客观条件没办法影响到人的成功。(提醒: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98. 价值观对大家改造客观世界具备正确的导向用途。(提醒:不一样的价值观有不一样的导向用途,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家的实践活动起推进用途,错误的价值观起妨碍用途。)
99. 自觉遵循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00.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是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提醒:人的价值就是创造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1. 衡量一个人的生活价值,第一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第二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提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别开来是不对的。)
10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达成生活价值的客观基础。(提醒:达成生活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达成生活价值的客观基础。)
103. 机会是达成生活价值的最重要条件。(提醒:机会是客观条件之一,此外还需主观努力。)
104. 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提醒:个人利益是指个生活活、工作和进步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所有以个人为中心,所有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别人利益的思想体系。大家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